設計師是處理空間的魔法師。不僅要有掌控平面布局的能力,還要能夠流暢的與客戶進行溝通以及處理各種商務事物。不管是工裝設計師也好、私裝設計師也罷,所有的基礎部分都相通。
在國內多年的設計經驗讓筆者發現,不少室內設計因為客戶的想法一而再、再而三地改方案。這樣會導致兩個問題,首先設計師本身會感覺身心俱疲,認為甲方太挑剔。其次,作為一名設計師,不管是顏色、燈光,還是線條、造型、材質都運用得不純熟,只是為了設計而設計,很顯然,這樣的作品一定不會受到認可。筆者認為:設計師不是藝術家也不是純服務方,作為專業人士,就應該有專業人士的底氣。筆者曾聽過有人把設計師定義為服務型人員,如果是這樣的話,客戶不需要設計師,整個市場只需要繪圖員就夠了,業主怎么要求就怎么畫。作為設計師,要向客戶體現專業的一面,而且要有一定的底氣和立場。曾經有一位行家向筆者抱怨說客戶不能理解他的設計作品,其實,說服客戶也是設計師的自我修養。設計,是一個比較的行業。
筆者剛進入國內開設計公司的時候,很多業內人士都詢問道:“你是做工裝還是家裝?”筆者一直不明白這個問題的意思,只能說都做,因為在筆者的理解中,設計師是全能的,沒有很嚴格的定義之分。后來隨著經驗的積累,慢慢了解國內市場后才發現:國內樓盤多、剛性需求大,業主也并沒有很高的審美要求,確實需要一批專做家裝的設計師。在國外,設計師就是設計師,甚至沒有所謂的工裝和家裝。在國內接觸得越多,就越明白所謂的“家裝”還不是針對豪宅、別墅之類,更多是指一些基本的公寓房,而家裝的設計則像一種搭配式的服務。許多業主在剛開始裝修時,就定死了風格。家裝的整個空間規劃要留有些許余地,因為再好看的家具,都會產生視覺疲勞。例如在家中擺放了大理石浮雕,視覺效果非常好,業主也非常滿意,但家不像酒店,它是我們每天居住的地方,人一直居住在一個空間,隨著審美品位的改變,再有設計感的家具都會看煩、看厭,而且隨著生活的變化,可能會添置很多物件,所以需要預留足夠的空間。此外,業主的需求越多,對軟裝搭配的限制就越大。所以,設計師的專業語言鍛煉很重要。
任何設計都有章可循,而不是天馬行空地胡亂創作。多數項目有許多條條框框的限制,在這些限制下,設計師應該盡可能的做出視覺效果好、有創意的設計。畢竟一些好的項目需要天時地利人和,包括甲方有沒有財力的支持、時間是否有所限制等等。一個專業的設計師應該知道怎樣的布局合理,怎樣在這些限制里面把設計做到。
設計師在工作時間之外要多去了解、體驗生活,因為每個人都不可能熟悉每個設計案例,肯定有次接觸的項目,這時候就要從生活體驗中去提煉。例如中西餐的區別,中餐是一盤一盤吃,而西餐是一份一份的,對桌子的需求就不一樣,為什么吃中餐適合圓桌,吃西餐適合方桌,這就是很客觀的理由。筆者認為設計師一定要對生活保持好奇心,學會享受生活